|
地址:长春市亚泰大街与自由大路交汇五环国际大厦1408、1409室
联系人:于先生
全国咨询热线:400-853-5969
邮箱:xgnic@xgnic.com
手机:13624467185 13844844006
网址:http://www.xgsite.com
|
|
|
资讯中心 >> 董浩烨:温和理性建设者 |
董浩烨:温和理性建设者 |
点击率:1599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5/4/14 15:23:14 【去百度看看】
|
温和理性建设者
武汉中南民族大学 董浩烨
业界精英、学界名流齐聚一堂,论坛会议前缀均为全球、中美等国字号,这是传媒领袖大讲堂给我的第一印象,足以表明讲堂鲜活的生命力与其品牌性。在即将结束之际,我坐下来静静思考唯一的问题:大讲堂教会了我什么?这便有了本文的题目。
大讲堂教会了我什么?这个问题的另一种表达是我在大讲堂学到了什么。看似相同的问题,其实大有差异,这样一问,主体变成了我,我学到了什么全靠我对各位老师及同学研究领域与其相关主题的感兴趣程度、自己的主动性等因素决定。幸而有工作人员的辛劳,我能按时按地点参加每场讲座和论坛,十几天全程参与下来,最大的收获并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视野的开阔与提升。而这种思维的开阔与提升的落脚点便如题目所说:做一名温和理性建设者。
作为一名传播学子,我们应该对中国当下传媒发展和舆论环境有着敏感洞察力。在以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与以天涯、凯迪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两元对立中还存在着微博微信大V等自媒体和意见领袖等多方声音,这样纷繁复杂的传媒环境中,如何更好地做一名传媒人?温和理性建设者便是最好的角色选择。
如何做一名温和理性建设者?这种问题虽然诚恳却意义不大,答案必定是空洞的条目式指导,价值不大。那么我结合本次大讲堂学习经历,自问自答,谈一谈如何做一名温和理性的传媒领袖大讲堂的学员。
感谢,是我要说的第一个关键词,感谢交大能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让黑龙江小伙儿结识了一位海南姑娘,让海外华人教授与新浪网总编坐在一起为中国传媒更好发展而齐心思索。感谢所有工作人员,每天辛苦劳累,有过志愿服务经历的我知道每位工作人员背后的点滴辛劳,比起每天遭受讲座轰炸的我们,他们更为辛苦。
第二个关键词是提问。每场讲座和讨论会之后都有互动环节,每次提问都是一场恶战,为数不多的机会最后总能落在某两位幸运者身上,十几天下来,我感受最深的便是提问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我们知道,问题远比答案更为重要,提问考察的是一个人对某方面问题了解的程度与偏差,是个人专业素养和能力的体现。刚开始几日的提问,很多人的感受是提问者为了提问而提问,问题往往过大过空,有些甚至是自问自答,仅为有机会和演讲者对话,这种心情当然可以理解,但提问机会宝贵,每个提问者都应抓好机会,仔细思考,结合自身提出针对性强的问题。当然,到了后几日的论坛,我们就能明显感受到提问的水平和质量大大提高了,问题的针对性更强,更言之有物。这一点是我的感受,我想也是各位学员在经历学习之后的提升。
第三个关键词是质疑。这个词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我们并不陌生,各种教材和记者演讲都会提到质疑,我听过一种说法,区别大众与精英的区别便是,大众易于信服,而精英则习惯于质疑,我相信大多数人也会认同这种说法,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太难太难,究其原因,我认为,质疑总是需要提醒,而并非我们的习惯。在很多场合,我们去质疑周遭的事件并不是我们的第一感觉,而是事情过后的反思,如何能把质疑当作习惯,恐怕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这十多天来,我们听过这么多专家学者的演讲,也参与了与专家的多种形式的互动,但有几位学员对专家学者的演讲提出过质疑?我并不是说要给专家学者来挑刺,没有质疑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过于高深,我们并不能完全听懂,但于我们自身,有一个问题却不能回避,那就是大家听得过多,思考的过少,或者说深度思考的过少。在这一点上如何做得更好,我自己也在反思自身。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占座,我相信这也是本期很多学员想要吐糟的。对此,我个人只想说一点,占座绝对是诸位学员中在大讲堂里做过的最为错误的事情。各位有没有想过我们来大讲堂到底为了什么?答案无非几点,学知识、长见识、交朋友。为了维护自己的朋友小圈子而占座意味着谢绝了更大的朋友圈,赤裸裸地南辕北辙,可叹可惜。当你把书包放在身边座位上的那一刻,可能错过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亦或是温柔善良的佳人。
短短十多天,意犹未尽。愿“做一位传媒业的温和理性建设者”能激励我们不断前行,愿十年亦或二十年后,第五届传媒领袖大讲堂的诸位学员能成为真正的传媒领袖,到时我们再回到大讲堂相聚,再见!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