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长春市亚泰大街与自由大路交汇五环国际大厦1408、1409室
联系人:于先生
全国咨询热线:400-853-5969
邮箱:xgnic@xgnic.com
手机:13624467185 13844844006
网址:http://www.xgsite.com
|
|
|
资讯中心 >> 互联网时代的隐私 |
互联网时代的隐私 |
点击率:1372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5/5/23 15:37:30 【去百度看看】
|
今年央视的3·15晚会出人意料地没有谈食物、水和空气,而选择曝光公众缺乏意识的网络隐私问题,这一下子激发了在以内容为主要诉求的广大网民在对网络隐私的忧虑。央视把网络的隐私问题提升了一个高度。再加上新版本浏览器对于Cookie(网站为了辨别用户身份、储存信息在用户本地终端上保存的数据)的限制,给正在如火如荼的互联网精准营销热潮打了当头一棒。
客观地看,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的确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中一直被忽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很多对个人信息的掠夺已经由来已久,央视的曝光不管抓的是不是典型和关键的问题,其引发的对整个互联网上个人信息保护的忧虑都是迟早会被引爆的定时炸弹,而这个问题其实越早被重视,越早形成共识,也就越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利。
过去几十年互联网对整个世界的巨大改变,其实本质上只是改变了两个变量——一个是信息的总量;一个是信息的流动速率。而这两个变量的高速提升背后恰恰是信息的“生产成本”和“交换成本”高度降低,这就是计算机(包括今天的移动终端)和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的结合的伟大之处。
所以简单的用户信息也好,更复杂的位置、喜好,甚至是关系信息也罢,这些信息的大量自动产生和低成本的交换,是我们能够体验到互联网带来的美妙和神奇服务的基础。未来的互联网发展趋势必定是比个体更加了解其自身,因为这个了解的过程理论上是随时通过个人信息、轨迹等进行的。如果这些信息都被定义为隐私,都被用户因为恐惧而拒绝交换和输出,那么互联网的意义将彻底丧失。
所以个人信息切不可被简单粗暴的与隐私画上等号。因为很多时候个人信息完全不是隐私,而是用户愿意主动分享的东西。否则QQ将不会存在,微信就不会有超过3亿的用户,新浪微博也不会有人愿意加V。
实际上,个人信息与隐私之间永远是一个动态的疆界,没有人能静态地界定其区别。那么我们面对的问题的核心实质在对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上,而不是简单的泛化到隐私这个刺激性的词汇上。
要保护个人信息,貌似有很多制度要制定,有很多行规要建立,有很多共识要形成。不过简单来看,最关键的是两个核心问题的确立。
首先,个人信息应该明确是一种属于个人的资产;其次,这种资产应该遵循“价值交换”原则。这意味着对获取用户信息的企业必须给予用户“等价”的工具、服务和更好的用户体验,不能存在单向掠夺,也不应该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转卖给他人而不对等获利。
这样的基本契约精神是否能在互联网行业建立,是否能够成为未来法规、行规的基础,将会影响整个互联网行业下一步的发展。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