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长春市亚泰大街与自由大路交汇五环国际大厦1408、1409室
联系人:于先生
全国咨询热线:400-853-5969
邮箱:xgnic@xgnic.com
手机:13624467185 13844844006
网址:http://www.xgsite.com
|
|
|
资讯中心 >> 专家多虑了,余额宝不会推高社会融资成本 |
专家多虑了,余额宝不会推高社会融资成本 |
点击率:983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4/2/27 10:13:23 【去百度看看】
|
文/罗亮
今天想趁热谈谈余额宝的事情。
在了解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后,我还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钮文新的观点。但是对于他取缔余额宝的观点,我觉得有点极端了,而且并不严谨。
余额宝的推出确实迎合了市场的需求,老百姓的活钱可以拿到更高的”利息”,这是银行活期存款的十多倍。作为一个理性的人,手里有几万块钱是存银行活期(年化利率0.35),还是放余额宝(年化利率6左右),答案当然很明显。
对于银行而言,余额宝的推出当然动了他们一部分奶酪,虽然不大,但是也让银行们有点害怕了。
先来普及一下银行的商业模式。老百姓存钱,银行给你一些利息,然后银行拿着钱再放贷,收取利息。银行给你的利息,按照一年期定存算,利率是3,如果按照活期算,利率只有0.35,而放贷给企业或者个人,银行收取的费用率则可能在6。正是存在这样的存款放贷利差,商业银行借此获利丰厚。
那么,余额宝的推出,又对银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最明显的影响是:由于很多老百姓不打算把一些活期存款,甚至大额的定期存款也不放在银行了,这导致银行体系的存款减少,并进而导致银行可以放贷的资本减少了。
按照经济学的逻辑,假设其他条件没有变化,当银行可以放贷的资金减少时,由于供需问题(此时出现资金需求大于供求的情况),贷款利率就会上涨,而这就提高了老百姓(个人和企业)获取资金的成本。
贷款的减少,贷款利率的提高,对于企业而言就是进行投资的成本提高,有些实体企业可能承受不住这样的贷款利率,也有可能是得不到贷款,而最终破产。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也正应了钮文新所说:“余额宝哪里只是冲击银行,它所冲击的是中国全社会的融资成本,冲击的是整个中国的经济安全。”
但是,这种情况存在的前提假设条件有很多,现实中政府也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在现实中,如果市场上资金真的紧张,央行很有可能会注入一些流动性,而非坐视不管。
就目前而言,余额宝还不足以推动全社会利率的上涨,主要是因为其规模仍然相对很小。
目前余额宝规模约为4000亿元,而与之相对的是,居民存款规模约50万亿元,全部人民币存款总额达到100万亿元,余额宝与居民存款之比不到1,与全部人民币存款之比为0.4。现在,整个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已经达到约10万亿元,余额宝的规模与之相比仅为4。
确实很难想象,这样“小规模”的一个货币基金会撬动整个社会的利率的提高。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余额宝的推出已经开始让银行们有所改变。至少银行们已经意识到:未来很难轻松地获得大量低息的存款了,而且存款还有不断减少的风险。
实际上,近几年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很多银行早就开始推出一些回报率高的理财产品来吸引存款。这些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约为6--7,跟余额宝的收益率相当。
我认为,理财产品的推出实际上就是银行在变相提高存款利率,只不过银行不愿意对所有的储户都提供这样的高利率而已,因为这样成本更高。
银行总是会在特地时间段内,限量发售一些回报率高的理财产品,并设置一定的购买门槛,比如购买金额要大于10万元。
现在,余额宝的推出降低了这个门槛,所有人、随时都可以买,而且还可以以小额的方式进行购买回报率高的理财产品。
这等于在倒逼银行对所有的储户都一视同仁,给予高存款利息。
此外,还需要说的一点是,在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银行在资金融通中的牢固地位实际上早已经开始动摇。
以往银行是资金实现融通的最重要媒介,银行在中间不需要付出太多就可以坐收大把利润,但是现在银行的地位正在动摇,互联网金融正在汹涌而来,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也正在越加开放。
银行体系的可贷资金减少了,其他渠道的可贷资金可能是在快速增加的,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可贷资金总量保持稳定,甚至不断增加。比如现在流行的P2P网络贷款,就绕开了银行,实现了资金的有效配置。
余额宝是动摇银行存款的第一步,而P2P网贷等则是动摇银行贷款的下一步。银行舒服的日子已经快走到尽头了。
现在再来看钮文新对余额宝的指责,实质就是:钮文新说出了余额宝背后可能隐含的巨大风险,但是这种风险却几乎不会真实出现。
作为专家的钮文新把目光聚焦在余额宝对银行体系的冲击上,但却有意或者无意忽略了一个现实中很重要的信息:除了银行之外,企业还有他的渠道获取资金,而且可能还比从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
对于余额宝可能推高社会融资成本的担忧,钮老师真的是多虑了。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
|
|
|